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2月24日,正月初九,著名国医大师王琦在即墨古城大讲堂开讲。
当日,即墨古城学宫明伦堂座无虚席。王琦先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的寓意来做开场:正月是阳数,九是阳数,正月初九,两个阳数加起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九又与“久”谐音,祝愿友谊与健康长久。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祝福的开场引发热烈掌声。他接着自信地预言:现场观众会在听完他的演讲后倍感振奋,为我们所拥有的这朵令世界尊崇并受益的文化奇葩。
几千年没有断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医学,它有科学的属性、文化的属性、哲学的属性。所谓真善美的境界,科学是真,而当科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才是真善美。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的演讲中对中医药学的高度评价。
王琦先生的演讲围绕这段话来展开,谈及三个问题:中医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医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文化的转型。他从哲学、文化、科学的层面,融会贯通,鞭辟入里,直指中医学的重大价值在于它是从人类生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来解读生命的全过程、全周期。“悬壶济世”“坐堂”“橘井泉香”“杏林春暖”这些浩瀚的中医学中经典的医学故事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被他顺手拈来,娓娓道出,对自身传统文化如此自信地如数家珍,引动全场观众掌声阵阵。 中医学在自然科学中保持着原创、完整和领先状态,却依然需要积极创新转型。王琦先生以家乡优美的民歌《茉莉花》创新发展成全球的《茉莉花》作比中医学的文化转型。世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促使中医学转型,现代复杂性的科学思维更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医,多元化文化对峙和交融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中医学转型的路径中须有三个坚持:坚守中医学的母体性与主体性,坚定中医学的再生性和持续性,坚持中医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中医只有与世界同步,才能立于世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墨古城大讲堂王琦语录
●《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书,其生命观、思维方式、认知方法都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永恒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许多养生思想,到现在仍然是人类的指引方向。
●我是研究人的,我阅人无数。你们在二十多年前看到的电视片“东方之子”中,我就站在车站里面,观察每个人的性格、行为,以及他的体态,思考这是怎么形成的,他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我把人分成九种体质,这种分类现在做到了分子学的水平。
●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肯定是这个人的健康已出现问题。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集体和谐都是健康问题,这是中医的生命观。所以,我们在看病、看人的时候,把生命的个体放在社会条件下、大自然条件下,这个人才是温暖的人,这就是中医的理论思维。
●养生不在养,养生不在补。养生的养,是在怎么起居、作息。你看哪个在家里只遛狗养花的人活到一百岁?当这个人遛狗养花、无所事事的时候,就没有精神寄托和追求了。人的生命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不要养,这叫做死于安乐,生于忧患。邵逸夫一百岁的时候每天还工作六个小时。杨绛一百岁的时候还在写书。每个人都在工作的状态。你们听我的没事儿,要天天有事情做。
●天天补来补去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体内生态保存得好,不要乱补,缺什么补什么。最重要的是怡情养性,有个愉悦的心情。
●中医学有五大资源: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各级政府,如果真的要把中医药看成五大资源来做事儿的话,有大量开发的前景。
●《黄帝内经》里讲得非常清楚: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要把这几句话做好,不需要按照每天多少卡路里吃饭。这就是养生。
●《黄帝内经》里讲了关于“治未病”,这是非常超前的观点。按照界定,血糖6.99的人在医生眼里不是糖尿病人,而血糖7.0的人却是。但是血糖6.99的人可能明天后天就是病人了,所以病患就会越来越多,挡都挡不住。假如我们在6.8、6.9的时候就开始干预,可能会有效减少更多发病的人。如果不把“治未病”这个问题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永远会被疾病拖着走。
●中国人没有时间读古典,没有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滋养中拿到诺奖,而别的国家却从中国古典里面得到启发来获得成就。
●我这个春节期间都在家里读《庄子》,还给人家写了一篇序文,然后花四五天时间做这次讲座的PPT,这几天就干了这些事情。我觉得沉浸在文化里,非常幸福
(摄影:姜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