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节后7天,即墨古城为何吸引了59万市民游客,赢得那么多人的赞叹和感动?
源于古城建设者的初心和坚守。为了“再造”古城,在国际一流的设计专家、建筑专家的参与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匠人,使古城得以“整骨复原”。
今天,追随系列报道之四,继续解读即墨古城春节现象。
厚重庄严的城墙、古朴壮美的城楼、雕琢精美的牌坊、传统韵味的建筑群……不错,这就是即墨古城的建筑特色:参考德国人留下的老照片,聘请全国一流的建筑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和能工巧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历史的遗存、当代的精品、后世的文物”为原则,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让古城获得了新的生命。
这是一座恢复历史记忆,满足现代需求的古城。
“德光炎汉”、“山海名邦”……走进即墨古城,一座座壮观的牌坊,将历史瞬间拉至眼前。这些牌坊根据历史图片和史料文字记载恢复,选材精良,石狮、石鼓全用人工雕刻,抱鼓石上的飞禽走兽、瑞草仙花的造型各不相同,精美绝伦。
同时,古城配备2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更在青岛首创了微信公众号“一键找车”服务功能。这一切,让古城显得既厚重沧桑,又可亲可近。在这里,触摸的是历史,感受的是温馨。
正如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周畅所说,即墨古城项目“精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既尊重历史,又服务现代,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所以它具有活力,可以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古城生活更舒适便捷,令人流连忘返。
这是一座选材严格精良、构造考究精研的古城。
为什么建筑沉默无语,却能令人感动?为什么建筑好似没有生命,却在瞬间让人感叹?这些天地精华的材料,已经通过它们自身的气质,传达了时间的延绵和精神的厚重。
“这两天真惊了,朋友圈里全是即墨古城。”家住城阳的荆先生,看到即墨古城的照片后,大年初一来到古城,初七又带着姐姐一家人来一次。他说,没想到身边还有这么精美的建筑,让人两三天都逛不完,看不够。
一砖一瓦凝聚手工匠心,一梁一柱彰显历史底蕴。看似最普通的城墙,都在传达着这种精神。砌筑城墙的砖块来自陕西西安,均由手工烧制。砖块运到施工现场后,施工人员要先进行二次加工,以保证砌成的城墙密丝合缝、牢不可破。
以学宫来说,这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全部运用榫卯连接方式,承重梁柱等结构全部使用花旗松木,不但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也会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片瓦块砖,皆是精英。竹林映掩下、阳光照耀下的古城商铺,片片飞瓦熠熠生辉。瓦片本来就是大家不易关注的地方,古城的规划建设方却一点一滴都没马虎。假如你仔细的话会看到,屋檐最前面的瓦当上,云头纹、饕餮纹、文字纹、几何纹,设计优美,行云流水。一砖一瓦都凝聚心血,极其讲究,保证了古城必是传世之作,历史经典。
即墨古城的石雕有圆雕、浮雕、透雕等,架构有线条、花瓶、花草、草龙。手工雕刻的栏杆华板层次分明、淋漓生动,条条飞龙栩栩如生、如同飞腾。为了精益求精、流传后世,每个石雕的造型都不尽相同。同样,经过至少七道工序、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木雕,斗拱架梁间的彩画,题材众多,工艺讲究。
静水流深,时间无声。即墨古城被一个个像时间一样静默的匠人,用他们的双双巧手与寸寸光阴,复原了更替千年的斑驳风华,累积起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 在这里,原住民和青岛人依然可以继续体验故里乡愁,同时使得即墨传统文化有了具象表达,赋予了即墨文化以新生。
“我们相信,100年、200年之后,即墨古城作为一个传世建筑经典,作为一个历史珍品遗存仍然会在,而且仍然能给人以感动”,即墨古城的建设者如是说,如今已被游客和专家认可。
曾经也有人质疑,曾经也有人非议。古城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去辩解,而是一心去做利长远、为百姓的好事。如今市民和游客用实际的点赞行动证明,古城“再造”成功了!
“我感动于即墨人对工匠如此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如此敬畏,才使得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重生,并使其蕴含的非遗文化保持着活力。我为即墨人骄傲!他们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子孙!”全国著名古建专家、被罗哲文先生誉为“一代瓦石宗师”的刘大可先生曾说。
摄影:刘伟光 宁友鹏 姜兆荣 金正辉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系列报道之一
点击查看系列报道之二
点击查看系列报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