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即墨古城民谣季“压轴专场”鹿先森乐队真的来了。曲风清新,旋律自然,带着春风的气息,鹿先森乐队的歌曲温暖了很多人。他们的歌曲有生活中的小情小爱、大情大爱。夜色旖旎,笙歌四起,当民谣季遇见即墨古城,鹿先森乐队在这里等您。
查看人们常说“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初秋时节,天气依然热辣四射,却抵挡不住吃货们为了美食克服一切的决心,重!点!来!了!
查看人们常说“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初秋时节,天气依然热辣四射,却抵挡不住吃货们为了美食克服一切的决心,重!点!来!了!
查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8月17日下午,青岛市大型城市快闪在即墨古城录制,市民游客加入录制队伍,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青岛》。队伍中,既有青年男女、儿童模特,又有即墨柳腔学子、RAP歌手,成为周末古城的一道风景线。大家用特殊的方式深情向祖国表白,歌声在飞檐翘角缓缓流淌,置身其中,让人心潮澎湃,让我们一起重温快闪现场的精彩瞬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在即墨古城雕梁画栋的鸭绿池戏台上咿咿呀呀演唱,吸引游客围观。“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悠扬的歌声,齐奏的旋律,那是即墨柳腔剧团以及柳腔学生们的精彩演绎。伴随着“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的歌声,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拍视频,发抖音,并参与《青岛》快闪的录制。向上滑动阅览青岛小时候总喜欢唱那大海的歌谣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海边的栈桥小鱼山八大关海水浴场美丽的风景留在心底总也忘不了还记得小伙伴一起大海边去赶潮浪花掀起了多少快乐和欢笑沙滩上藏着多少童年的故事岁岁年年潮起潮落总也冲不掉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时尚动感温馨浪漫令人骄傲那一条靓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把幸福缠绕缠绕五月的风吹响扬帆的号角啤酒飘香醉了岛城的条条街道当石老人的身影被晚霞夕照有多少情话已留在海滨木栈道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时尚动感温馨浪漫令人骄傲那一条靓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把幸福缠绕缠绕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时尚动感温馨浪漫令人骄傲那一条靓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把幸福缠绕缠绕把幸福缠绕(青岛)我的即墨,新区气象在此起航,我的即墨,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李白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即墨不寂寞,欢迎来我家作客。说唱歌手在县衙门前用RAP表达家乡~大欧鸟笼、麻片、花边,童年的布老虎就在我眼前,青年跟随音乐节奏参与互动。这场快闪,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市民游客被激昂的歌声所感染,纷纷加入合唱队伍,同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声祝福祖国繁荣富强,抒发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浓浓的爱国之情,融汇在发自内心的歌声里、迎风挥舞的国旗中,歌声在古城上空久久回响,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8月5日微信互动中奖名单公布变形金刚ㄛ旭日东升KaiRun
查看大欧戈庄村编制鸟笼始于明代,以其工艺复杂、造型美观、质量优良、有独到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国内久负盛誉。清朝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为京城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竞相购买,大欧鸟笼一时名声大震。民间流传的“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笼子进北京”就是见证。大欧鸟笼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按形状分为圆形、方形、扁形、花鼓形、凸腰形等。大欧鸟笼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放入锅中蒸煮。因此,大欧鸟笼不干裂、不变型、坚固耐用。全村专门从事鸟笼制作的能工巧匠近千人,加工业户近400户,年可加工制作鸟笼50万只,增收500余万元。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西安、西宁、南昌、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大中城市,而且还进入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市场。大欧戈庄村(简称大欧村)位于即墨市西北25公里处,以鸟笼制作加工闻名于世,是目前江北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2009年,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2015年12月25日,阿里研究院发布《2015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揭晓2015年中国淘宝村名单,大欧村首次上榜,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淘宝村之一。目前,大欧鸟笼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村榼子,学名“果模儿”,方言里念“ka”子,是卡花的模具。榼子最经典的五种造型是“福禄寿喜余”,传承了200多年的榼子,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每到春节,元宝馒头、鱼形馒头等面食便成了饭桌上的常客,也成为我们忘不掉的年味之一。而作为制作这些花式面点的模具——榼子,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即墨,葛村榼子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榼子是个手艺活,没有多年的经验干不好,从一开始的画样子、下料、抛光、做框,到凿花、刻花、再抛光完工,稍微有一点差错,整个榼子就报废了。正在雕刻榼子的匠人在即墨市龙山街道的王家葛村,现在能刻榼子的只有50余户人家了,年龄最小的也将近50岁。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个,他们坐不住。就算会,也只会刻简单的花样,复杂的刻不了。每天重复着枯燥单一的劳作,一块块没有灵性的木头,在刻榼子的人手中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但不论“榼子”的花样如何改变,世事如何变迁,这门传承了200多年的老手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于年味的回忆,更多的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氏烙画传承人黄旭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烙画创作,先后尝试了用宣纸、麦秸、木板、树皮、葫芦等材料烙画。目前黄氏烙画为青岛市级非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黄氏烙画,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烫花”、“烙花”,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在竹木、纸张、葫芦、皮革、丝织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的工艺品,其线条简洁、自然、明快、流畅。烙画相传起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即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即墨镶边,鲁绣的一种,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品。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 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镶边生产周期长,手工技艺要求高,难以形成产业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立的花边厂陆续歇业,当年的“绣娘”如今年事已高,不再自主制作,为了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即墨花边于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心安处即吾乡——郎朗
2019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
单霁翔大讲堂
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即墨古城会场
“悦即墨·夜古城”